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糜汉 > 第四百七十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
今日是大朝会,刘备又是帝王,在这种场合与身份之下,刘备说的那句话便代表着一言九鼎。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才让殿内的众臣在听到这句话后,都觉得十分诧异。
那可是大将军呀。
大将军三个字在大汉,是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的,而这种意义源于他那在大汉政治体制中超然的权力。
由于心中的诧异,大殿内原本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不禁浮现了一个想法——糜旸配的上这个称号吗?
这个问题,众人心中一时之间却没有答案。
原因很简单,大将军虽然在大汉有着超然的地位,但大将军这个职位并不具有神圣性。
两汉四百年以来,担任大将军的人不少。
那些人当中当然有实至名归的人,但也有许多人是出于帝王的政治考量,而得以担任这个职位的。
甚至在那一批人当中,真正实至名归的人,一直都是少数,这让大将军的称号不具有神圣性。
只是尽管如此,众人心中也不禁对糜旸担任大将军一事细细考量起来。
毕竟大将军一职拥有的权力太大了,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也不同凡响。
当有了具体目标进行分析之后,很多大臣的心中就有了想法。
两汉四百年以来,担任大将军职位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便是该人必须要么是汉室宗亲,要么是外戚。
这一点潜规则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早已经深入人心。
当年权力滔天的霍光为何执意要将女儿嫁给孝宣帝,他实际上为的就是巩固自己在孝宣帝一朝的外戚身份而已。
而当年哪怕是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袁绍,他在担任大将军之后,因为他不是大汉的外戚,也在世间也引起了不少非议。
而糜旸的身份是符合这个潜规则的。
哪怕他的姑母未曾为刘备诞下子嗣,但他的姑母却是拥有谥号的皇后,有着这层名义在,糜旸乃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外戚。
更何况由于糜竺的身份,东海糜氏早已经成功踏入大汉的顶尖世家行列。
有着这种家世,糜旸在名义方面成为大汉的大将军是不成问题的。
在符合这一点潜规则后,众臣心中又开始思量起成为大将军的另一个标准,那便是是否为大汉立下大功。
这个标准其实只能说是那一点潜规则的补充,因为大汉有史以来又不是没有外戚不立寸功而成为大将军的。
但糜旸以前的表现太亮眼了,这让世人不禁对他的要求更高了起来。
梁冀,何进之流,岂可与汉白鹿相提并论?
在细细思索这个标准糜旸是否符合的时候,众人的心中不禁浮想起糜旸之前为大汉立下的大功。
糜旸参与的大战就不提了,就单单说他之前所主导的两场大战。
公安一战败十万吴军,为大汉守住了半壁江山,这是全国之功。
西城一战智取曹仁,大大打出了大汉的威风,更是为刘备称帝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这是拥立之功。
一个全国之功,一个拥立之功,这两个功劳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这方面说,糜旸在功劳方面是有着充足的成绩的。
或者换句话说,单单在功劳方面,哪怕是故大将军关羽复生,恐怕也只能与糜旸在伯仲之间,更遑论其他人。
若糜旸没有资格成为大将军,当今的大汉还有何人配?
至于糜旸的年纪问题,根本不在众大臣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汉的士人并不迂腐,和平之时论资排辈大于一切,乱世之中,讲究的是能者居之。
况且大汉四百年以来,又不是没有年轻人因功骤居高位的例子。
别忘了刘备经常将糜旸比作何人,又经常将自己自效为何位帝王。
在心中的这些想法浮现之后,众人心中的诧异正在慢慢消失,
幸亏刘备是属意糜旸成为大汉的新任大将军,要是换作别人,恐怕这一群大臣就得死谏了。
就是心中本来就有认同的基础,众臣才只会是诧异,而不是强烈的抗拒。
可哪怕心中的诧异逐渐消失,但还是有许多大臣不太赞成刘备的决定。
他们不是觉得糜旸不配,他们是觉得糜旸当下成为大汉大将军的时机不对。
诚然糜旸的身份,功绩都让他有成为大将军的资本,阳平关之战,也足以称得上一场难得的胜仗,但还是那句话,众人对糜旸的期待太高了。
众人心中都觉得糜旸可以取得更好的佳绩,例如在正式击败十万魏军,帮大汉度过最虚弱的阶段之后,凭借这种泼天的功劳,再一跃成为大汉的大将军,这样才算的上真正的实至名归。
谁叫他是汉白鹿呢?
身为大汉的国宝,众臣都不希望糜旸在未来,受到一丝一毫的非议。
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这段时日,众臣大多以尚书令马良为首,马良也是个敢言的人,他用委婉的语气讲出他心中的这层想法。
而当马良说出他的想法后,立即就有不少大臣附和起来。
在听完马良的顾虑之后,刘备并没有生气,相反他脸上的笑意更加浓厚。
身为一个政治大家,众臣想到的事,他又岂会没想到呢?
刘备很快在众臣面前说出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
“朕意欲任冠军侯为行大将军,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相比于刚才的那句话,刘备的这个任命更加具体,而正是这个具体的任命,让马良等大臣脸上都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行大将军也是大将军,但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将军。
行与假一样,在当世有暂代的意思。
刘备当下任命糜旸为行大将军,他的目的在于让糜旸短暂拥有大将军的权力,一旦等大战结束后,糜旸行大将军的职务,当即也会随之消失。
既是权宜之计,汉臣又不是后世的那些腐儒,当然就没有理由再觉得这个任命不妥了。
当然众臣也知道刘备的这个任命有着其他的意思——尽管只是暂代大将军之职,可在战时,糜旸还是能使用大将军的权力,这是刘备对糜旸阳平关大捷的奖励。
同样的这也是刘备对糜旸的一个期待,甚至是诱惑。
阳平关大捷让糜旸可暂时行使大将军的权力,可若是他最后真为大汉打赢这场攸关国运的大战呢?
那也不是不可以把前面那个行字去掉。
刘备的这层心思,瞒不住殿内的大臣,但对于刘备的这层心思,大臣虽心知肚明却也觉得理所应当。
要是糜旸真能达成刘备对他的期许,到时候糜旸就是三大天功在身,那样的他正式成为大汉的大将军,又有何不可?
众臣不禁对刘备的安排感到佩服之至。
随着殿内众臣对着刘备齐齐一拜,代表着刘备的这个任命,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拥护。
可这上百位臣子却不知道刘备心中有此任命的其他缘由。
刘备想让糜旸暂代大将军之职,不单单是出于他对糜旸的喜爱,乃是当下的局势,他不得不给糜旸更大的权力。
刘备虽远在成都,但由于糜旸的心怀坦荡,梁州中发生的一切事他都是知道的。
例如糜旸让马超与张飞协助他的事。
说实话这两件事,从名义上来讲糜旸是越权了,马超与张飞的军职都在糜旸之上,糜旸有何权力让马超与张飞协助于他?
可刘备也知道事急不可不从权的道理,所以他心中并未怪罪糜旸。
只是一次可以算从权,那第二次呢?
梁州之战绝不仅仅是大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后面孙权可能也会按捺不住来掺和一脚。
在这种担忧下,梁州与荆州之间势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不然大汉的国力本来就弱,再不集合起全部的力量对抗敌人,那梁州之战还有打赢的希望吗?
为了打赢这场南征之战,曹丕可是给了曹真极大的权力,让曹真能调动数之不尽的资源。
而若自己不给予糜旸能等同于曹真的权力的话,长久下去糜旸只会陷入越来越变动的境地中。
这是刘备身为一个帝王的大局观。
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令行,曹丕敢做的事,他刘备自然也有这番格局做。
而要想完全指挥马超与张飞,唯有大将军这个职务才可以。
除去这点考虑外,刘备还知道以汉军当下的实力要想打赢魏军,唯有在人心上下手。
人心不单单指的是军心与民心,还有将心。
糜旸是抵挡魏军的主帅,可光靠糜旸一个人,他是抵挡不住的。
再强的名将,也需要部下的完全配合,才能发挥出他全部的实力。
以糜旸的威望,他想让部下效命不难,可这只是威望的方面,要想真正激励起人心,单单靠威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奖励。
糜旸的部下想要的是什么呢?
无非是攀龙附凤而已。
身为糜旸部下的他们,只要糜旸的发展越好,那他们的战心才会越踊跃,才会更加不顾一切为大汉献身。
而刘备相信,当他的诏命到达梁州的那一刻,只要不傻的人都能看出他对糜旸的期许。
只要他的期许为梁州诸将所知,为了让糜旸真正成为大将军,也为了自己心中的**,梁州诸将一定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意。
大将军可是有开府治事之权,一旦糜旸能够开府,最先受益的必是他的部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论对人心的了解,当今天下谁还比得上刘备呢?
而知人心者,必善于驱使人心为己用。
以上皆是帝王心术,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众臣皆对自己的任命无异议之后,刘备又处理了几件要紧的政事,随后他便下达了退朝的命令。
当众臣陆续退出大殿之后,刘备却并没有着急着回到深宫之中,他转头对着一旁的刘禅言道
“阿斗,随为父去见一个人。”
刘备的话让刘禅一楞。
自他成为太子以来,刘备已经很久没呼唤过他的乳名了。
并且刘备还在话语中自称为父,这说明刘备现在是完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与他对话。
想来刘备有这种的态度,很可能源于他即将要见的那个人的缘故。
只是那个人是谁呢?
会让刘备有着这种态度上的巨大转变。
刘禅心中好奇不已。
没有太多虎贲的随从,刘备带着刘禅来到了离皇宫不远的一处别院。
这处别院虽处于皇宫附近,可想来是经过刘备精心挑选的,环境显得十分清幽,很适合作为人的休养之所。
只是别院外不断巡逻的卫士,还是让刘禅意识到居住在这处别院中的人,身份定然不简单。
而当刘备推开别院的门进入别院之后,院内一位身影的浮现,让刘禅的脸上浮现了极大的惊愕之色。
哪怕那人现在蓬头垢面,显得整个人十分萎靡,但刘禅还是很快认出了那人的身份。
那人竟然是刘封!
刘禅虽资质不高,但他不是傻子。
刘禅知道自己的这位好兄长,曾有意与自己争夺嫡位,而他也是因此野心犯下大错才被父皇罢黜。
刘禅不解的是,父皇备明明都已经罢黜刘封了,为何今日还会特地带自己来见他?
与刘禅一样的是,当刘封见到刘备到来后,他的脸上也浮现了惊愕的神色。
他被囚禁在这所别院,已经将近三年。
这三年来刘备除去在生活上未曾委屈过他之外,却从来没来见过他一面。
他今日为何而来呢?
可不管心中有着再大的疑问,出于君臣与父子之礼,刘封还是下意识地来到刘备身前,对着他深深一拜
“臣,儿”
“愚民拜见陛下。”
在自称自己时,刘封突然发现如今的他在刘备面前,称臣称儿好似都不合适,于是他最后只能换上了愚民的自称。
听到刘封在自己面前自称愚民,刘备的心中浮现一片苦楚。
他心中是一直将刘封当做儿子的。
刘备下意识地想伸手抚摸刘封的头,就如刘封少年时一般。
只是在手即将触及刘封的头之时,刘备却陡然停止了。
刘备的举动为刘封所察觉到,见刘备的手与他的头只有咫尺之遥,哪怕刘封知道他这时候要避嫌,哪怕刘封这时候还不知道刘备今日来的目的,但出于一个儿子的本能,刘封还是主动将头凑到刘备的手掌之下。
刘备有舐犊之情,刘封又何曾少了孺慕之思呢?
在刘封的心中,刘备一直是他心中最尊敬的父亲。
刘封的这个出于亲情本能般的举动,让刘备的心中更不是滋味,但身为帝王的他,还是很快收起心中的私情。
一道清冷的询问从刘备的口中发出
“今曹贼欲害我,你当如何!”
听到刘备的这句话后,刘封登时勃然大怒。
披头散发的他犹如一头猛兽一般,抬起了自己的头,同时他的眼中散发出浓郁的杀机
“敢尔!”
(本章完)